西北民族音乐研究中心  |  艺术博物馆
首页  学术成果

学术成果

2013“博雅论坛”第二期:敦煌乐舞专题研究学术活动月发言综述
2013年12月12日  点击:[48]

2013年12月9日,随着高贺杰博士主讲的最后一场讲座——《敦煌乐舞文献研究兼相关问题音乐人类学散论》结束,2013“博雅论坛”第二期:敦煌乐舞专题研究学术活动落下帷幕。这是继“敦煌乐舞国际学术研讨会”之后,由西北民族音乐研究中心、科研处联合举办的敦煌乐舞专题系列讲座活动。活动为期七周十四场,分别由我院特聘专家乔建中教授及西北民族音乐研究中心、音乐学系、民乐系、舞蹈系共14位教师进行了研究成果汇报发言。这项活动的举办不仅为教师提供了展示研究成果和交流的平台,也为学生提供了难得的学习和求教机会,并得到大家的一致肯定和好评。发言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敦煌壁画乐器与乐队组合形式研究

敦煌壁画中的乐器种类繁多,乐队组合形式多种多样。一直以来,倍受众多学者、专家的关注和重视。首场讲座由乔建中教授主讲,题为《敦煌学与敦煌学中的音乐学》,内容包括“敦煌学与敦煌学中的音乐学”、“敦煌壁画中的膜鸣鼓”两部分。乔老师首先介绍了敦煌石窟概况,强调了敦煌石窟艺术和敦煌学的特殊价值,希望能够激发更多学生对敦煌艺术的兴趣,并参与研究。最后介绍了敦煌壁画中的“膜鸣鼓”乐器,对“膜鸣鼓”类乐器的历史发展、地域分布及考古发现做了概括论述,并以敦煌唐代壁画中的各类膜鸣鼓为例,对其器形及所参与的乐队组合进行详细介绍,进一步揭示了中国唐代鼓类乐器的历史文化。李宝杰教授进行题为《敦煌壁画经变图礼佛乐队与唐代坐立部伎乐的比较》,采用图像学与音乐史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敦煌壁画礼佛乐队的梳理和分析,并与唐代坐立部伎乐的相关文献记录进行比对,对敦煌壁画中礼佛乐队的编制、乐器等进行了细致论述。程天健教授进行题为《敦煌壁画的乐器、乐队、乐伎历史形态构成分析》的发言,主要对敦煌壁画中的乐器来源、乐器类别、演奏形式、分类方法、乐队形式、乐伎分类、乐队编制、乐器形态的变化特征、乐器演奏姿势的变异特点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介绍,最后对敦煌壁画乐器的研究和复原提出了一系列思考和建议。樊艺凤教授进行题为《敦煌壁画中弹拨类乐器的应用及对当代器乐创作的实践启示》,她首先对中国音乐史中西周至隋唐时期的弹拨类乐器进行历史脉络的梳理;其次,对隋唐敦煌壁画中弹拨类乐器的应用及组合形式进行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并对弹拨类乐器用于壁画的作用进行概括总结;最后以部分创作实例来论证敦煌壁画素材对当代器乐创作的启示,并力求探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生长点。李村副教授进行了题为《敦煌壁画中的横卧类乐器——以“琴”为例》的发言。首先,通过文献梳理和图像展示对五中横卧类乐器(瑟、筝、筑、卧箜篌、琴)的形制特点及在敦煌壁画中的体现进行一一介绍;其后,主要以“琴”为例,对敦煌壁画中的此类乐器进行再度辨识,并对“琴”与敦煌、“琴”与佛教及乐谱等相关问题提出独到见解;最后,针对汇报内容提出一系列可资借鉴的思考,并对大家给予很大启发。

二、敦煌乐舞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自1979年第一部敦煌舞剧《丝路花雨》问世以来,便掀起了复原与重建敦煌舞蹈的学术浪潮。静态的壁画舞姿动作和舞谱通过舞蹈家和理论家的实践与研究,美轮美奂的古代舞蹈展现在当今的舞台上,可谓是成果丰硕。但是关于敦煌乐舞实践(复原、重建)及理论的研究是一个长期的课题,需要众多领域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此次活动,敦煌乐舞的理论研究及敦煌舞蹈的复原、重建问题仍受到大家的关注,如曾金寿副教授进行了《敦煌乐舞与印度乐舞的渊源关系》的发言,主要从敦煌莫高窟的历史地位即:文化艺术传播的中转站;佛教及其乐舞艺术的宝库;印度佛教乐舞的盛开之地,这三个方面来论述敦煌乐舞与印度佛教乐舞的渊源关系。李西林副教授进行题为《敦煌乐舞资料及唐代乐舞建构问题探讨》的发言为大家展示了丰富的敦煌乐舞图像资料和敦煌遗书的收藏信息,并将敦煌舞谱的研究现状和成果做了系统整理和分析,试图从建构主义视角探讨敦煌乐舞的重建问题,为乐舞的复原和重建提供了重要的学术参考。李超副教授进行题为《敦煌舞蹈的复原与重建研究——敦煌舞蹈元素身体训练体系(中国派系)之实践探讨》的发言,将敦煌舞蹈元素身体训练体系分为:敦煌舞蹈训练体系、伎乐天舞姿训练体系、汉唐舞蹈训练体系和唐乐舞身体训练体系四大类,并从舞蹈美学的角度对各类训练体系进行详细论述。值得一提的是,李颖副教授进行题为《敦煌男子舞蹈创作初探》的发言,从实践角度出发,对敦煌舞蹈中男子形象的相关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并深入分析和研究了敦煌乐舞中金刚力士的形象。在创作路径与方法上借鉴敦煌女子乐舞,将理论研究应用于实践创作,并已进行了敦煌男子乐舞创作的初步尝试。

三、综合领域研究

综合领域研究的成果为敦煌乐舞的研究提供了多元化的视角,展现了古代乐舞艺术丰富多彩的面貌。夏滟洲教授进行题为《从敦煌壁画看南北朝歌舞娱乐节目的构成》的发言,从南北朝时期的社会概况入手,论述了南北朝时期音乐机构与文化建设特点,梳理了敦煌壁画中南北朝时期的音乐文化因子,最后对南北朝时期的音乐消费情境进行分析。叶明春教授进行题为《唐代敦煌壁画“迦陵频伽”造像与佛教音乐美学》的发言,从敦煌壁画在唐时期迦陵频伽造像的图像学意义出发,探讨其与相关佛经与净土宗的关系,以及其在唐代佛教音乐美学史中的地位和作用。仵埂教授进行题为《唐代宫廷燕乐与皇室贵族生活》的发言,主要通过对音乐文献的梳理,论述了唐代宫廷燕乐的繁盛场面和对皇室贵族音乐生活的影响。刘蓉副教授进行题为《丝路多元音乐文化在敦煌壁画中的呈现》的发言,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敦煌石窟中的音乐史料、佛国世界的世俗风情——飞天伎乐中的多元文化融合、乐舞和乐器中的胡俗一体分别进行论述。高贺杰博士进行题为《敦煌乐舞文献研究兼相关问题音乐人类学散论》的发言,讲座中他首先对敦煌文献的基本情况和分类进行概述;其次对几个关于敦煌音乐的基本问题(如:敦煌音乐、反弹琵琶、葫芦琴等)提出了个人见解和思考;最后介绍了敦煌乐舞研究的代表性文献。并且在敦煌文献相关问题音乐人类学散论部分中,谈及敦煌石窟的命名和“所有权”问题,引发了大家的一系列思考。

2013年12月9日晚,敦煌乐舞专题研究学术活动月系列讲座圆满结束。乔建中教授进行了总结性发言,对此次活动本身的意义给予充分肯定,对各位发言人针对“敦煌乐舞”主题的多角度研究给予认可,并对该领域在我院的长期关注和研究寄予厚望。此次活动历时最长、师生参加人数最多,是一期针对“敦煌乐舞”单一议题的多维度、多方法的研究成果汇报,同时也是敦煌乐舞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和互相促进的重要体现。

上一篇:下一篇: